访谈人物:杨一卓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研一硕士
在AI技术重塑人类生活的浪潮中,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杨一卓以无人机巡检为起点,逐步踏入低空经济的深水区。从精研算法提升巡检精度,到探索无人机的多元场景应用,再到思考AI发展的数据安全,他以技术为锚点、以需求为风帆,在数字蓝海中开辟出一条“硬核科技+创新求索”的新航道。
另辟蹊径求发展,释放数字新动能
“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是AI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力求将无人机巡检做到高效率与高精度有机结合。本次参展我们带来的项目是AI+无人机智能巡检,这也是截至目前我所参与的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杨一卓饶有兴趣地介绍起项目的优势:他们成功将AI与无人机结合,开发了自有实验室web端,实现图像的可视化呈现。在应用层面,他们解决了传统无人机巡检精度与算力矛盾问题,提高了传统人工巡检的效率和精度。
谈及杨一卓与数字技术结缘的契机,可追溯到他的本科时期。当时,杨一卓痴迷于智能小车竞赛活动,却受限于传统光电识别技术的精度瓶颈。一次偶然的无人机航拍实验,让他意识到AI视觉的颠覆潜力。2023年诺贝尔物理、化学奖均授予了与AI相关的科研进展,更坚定了他的信念——AI技术必将大放异彩,AI+无人机,AI+教育,AI+医疗等都将成为未来的热门产业。
“当前数字技术发展的核心趋势包括AI、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以及各个技术领域的相互融合和应用。这些技术正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释放数字经济的新能量。”杨一卓笃定,数字技术发展将促使无人机具备更加成熟的智能自主飞行能力,高速数据传输和低延迟控制将为无人机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通信支持,进一步提升飞行安全性和任务执行效率。同时,使得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例如当今兴起的无人机物流配送与无人机生态监测等。
多方携手保安全,助力行业稳发展
AI发展,大势所趋,但随着AI对数据的依赖加深,数据隐私保护也备受关注。与此同时,低空智能领域也面临着法规监管不完善、安全可靠性低、通信数据传输受限及行业标准不统一等痛点问题。
面对这些难点,杨一卓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监管框架和伦理标准,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比如,与区块链技术融合,进一步推动去中心化AI应用的普及,提高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传输。
同时,他希望通过与政府合作建立智能监管系统,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监管;借助张量分解算法减少模型参数,使得视觉算法轻量化,适配无人机巡检场景需求;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统一标准,建立测试认证体系,实现设备标准化与兼容互操作,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技术方兴未艾,青年力量点亮未来
“方兴未艾,数字技术必将蓬勃发展;来日方长,青年力量定能熠熠生辉。”杨一卓认为,青年群体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年人通常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较强。同时,青年人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能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此外,青年人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数字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他建议,年轻一代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持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理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场景,更要积极投身实践项目,在团队协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要深入自己的兴趣与擅长的领域,与同行建立联系。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借此发现合作机会。同时不能害怕失败,要勇于尝试新事物,创造新方法,提升自己创新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杨一卓相信,在AI时代,年轻一代必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并在数字化时代中展现出的活力、创造力和领导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