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研判,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气象数据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是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充分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须创新更多可转化的应用场景。2023年,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数据要素×气象服务”重点行动。2024年,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数据要素×”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推动气象数据要素发挥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气象服务赛道旨在加快气象数据要素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通过利用气象信息和相关技术,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气象数据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住建、水利等数据深度融合,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产品精细化水平,支撑基础设施安全底线,提升城市运行的智慧化、韧性化水平,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围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融入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聚焦城市内涝、农业旱涝、地质灾害等特定场景,通过数据协同挖掘灾害链关联规律,创新动态风险评估、预警信息精准推送或应急决策支撑技术,提升灾害防控的时空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助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与高效运行。
二是加强重大工程等气候适应能力。强化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全周期气象服务,重点突破极端天气事件下的多源数据实时融合、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动态评估、灾害链式传播模拟等关键技术,开发场景化、定制化、精准化的预警产品及决策支撑工具,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监测-预警-处置-评估-后处理”全链条解决方案,从规划、建设到运行全程赋能安全保障。
三是聚焦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建设。针对城市安全韧性提升,重点突破极端气候事件下的城市规划脆弱性诊断、重大工程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建设运维全周期气象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构建具有时空精细化特征的“气象-规划-工程”协同决策平台,增强极端天气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风险能力。
二、提升气象赋能行业能力
围绕低空经济、能源气象及高价值数据产品,构建协同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一是护航低空经济赛道。融入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与监管平台建设,构建空地一体的气象监测网、数据网和服务网。重点突破低空气象精准预报、飞行航线合理规划、极端天气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通过精准监测、实时数据传输和定制化服务,为低空飞行器导航、空域管理、应急救援等提供支撑,推动低空物流、航空旅游等新业态安全发展,助力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二是创新数据服务新业态。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气象服务体系,摸清风电、光伏资源底数,建立覆盖能源生产、输送、储存全链条的气象保障机制。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电力设施安全气象服务等创新应用,辅助电力调度优化,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同时,融入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与景区、康养机构等经营主体联合,打造旅游、健康气象数据服务新业态。
三是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深入挖掘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产权保护、交易流通等机制,加强标准化数据集供给,探索建立可信数据空间、数据交易中心与授权运营平台,培育数商模式,推动数据赋能金融、农业等行业,通过数据流通与创新应用,释放气象数据高价值,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从识别、防范到金融支撑,构建气候风险全链条应对体系,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与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风险识别能力。通过整合气象与其他领域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健全气候承载力、影响与风险评估体系,完善数据技术标准。加强重点区域风险识别,精准评估极端天气、生态退化等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提升气候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气候安全评估和早期预警系统,构建综合评估模型,完善实时、精准的风险预警与决策机制,并借助数据融合,创新风险转移机制。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提升重点行业、生态区域风险应对能力,降低气候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是创新金融气象数据产品。研发气候投融资金融工具,将气候风险纳入投融资评估,完善巨灾保险等机制。开发精细化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及天气衍生品,通过金融气象指数应用,引导资本投向气候适应项目,形成风险管控与资金保障联动机制,助力有效管控气候风险。(作者 张志富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